傳統金工技法-【鎏金工藝】

【鎏金工藝】泛指在「青銅」胎體表面進行金屬質感處理的技法,常見於佛像製作中,即人們所熟知的「鎏金佛」,亦又稱為「金銅佛像」。其基本原理是將黃金溶於水銀中,製成「金泥」,塗抹於銅胎表面後加熱,使水銀揮發,僅留金層附著於其上。此過程須經高溫處理以去除水銀,古時多以木炭焙燒,故又有「火鍍金」或「火燒金」之稱。

【鎏金工藝】主要步驟如下:
1. 製作金匙:將銅棒前端錘扁,略向上翹起呈匙狀,經打磨拋光後,塗抹水銀並晾乾備用。
2. 製作金泥:將黃金碎片投入水銀中熔解混合,倒入皮革布中瀝除多餘水銀,形成濃稠狀的黃金水銀混合物,即「金泥」。隨即將金泥封存於冷水中,以隔絕空氣、避免水銀揮發。
3. 抹金:使用金匙沾取金泥,並再沾鹽與礬的混合濃液,均勻塗抹於銅胎表面,再以細刷刷上鹽礬溶液,使金泥分布均勻,之後晾乾。
4. 開金:以無煙木炭進行加熱,揮發水銀,使金質緊密附著於銅胎表面。
5. 壓光:使用瑪瑙、玉石等硬質材料反覆壓抹,使金層光滑發亮,不僅提升光澤,亦可加強其硬度與耐久性。

古人多以青銅鑄造佛像作為供奉之用,然青銅材質易氧化,表面會自然變質生成黑斑。若於銅胎表面施加一層薄薄的鎏金,即可抗氧化,長久保有金黃色澤,金色展現宛如太陽般的光輝,象徵佛法普照眾生的意象。除了青銅外,玉石、竹木、牙角等材質亦可施以【鎏金工藝】。下次造訪故宮時,不妨仔細觀察,便能發現這些蘊含工藝與宗教精神的鎏金作品。

文:台灣珠寶藝術學院盧春雄20250508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