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AI,稍安勿躁!
順應尖端科技高度發達、人類文明快速演進的未來,傳統【手工藝】不僅仍具價值,而且其價值將更顯珍貴與稀有。有感於社會對AI議論紛紛,此起彼落,搞得人心惶惶,台灣珠寶藝術學院盧春雄院長特別從以下幾個層面,與大家分享他對「人文與科技共生」的觀點:
一、人文與情感價值的對比增強
科技文明愈發精密與標準化,人工智慧與自動化量產取代手工作業,反襯人性的溫度。因此,人類對「獨一無二」、「情感溫度」的需求會愈加強烈。傳統手工藝所蘊含的:人的情感痕跡。時間的沉澱。文化的符碼。這些都非AI或機器所能完全模擬,這也使手工藝成為高度科技社會中,人類「存在感」的象徵。
二、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的核心
台灣作為一個擁有豐富民間藝術與匠人精神的島嶼,傳統手工藝不僅是技藝,更是文化記憶的容器。在全球化與AI生成文化充斥的未來,在地文化的獨特性會成為人們尋求身份認同的關鍵資源。珠寶首飾不只是貼身的藝術品,更是人心的印記延伸。透過手工藝傳承,我們保留的不只是技巧,而是一種時間的藝術、一段族群記憶、一個世代的審美觀、一種精神價值。
三、與科技結合:開創當代工藝新語彙
真正的創作源於人類對生活、文化與美學的體悟。手工藝家透過材料的觸感、時間的累積與文化的積澱,創造出有深度、有靈魂的作品,這是科技無法完全模擬的。傳統並不等於守舊,與其對AI心生畏懼,不如學習,與之共舞。鼓勵現代工藝家與科技對話,例如:
1-數位建模與3D列印輔助設計。
2-AI圖樣生成結合傳統圖騰語彙。
3-利用AR/VR展示手工藝創作過程。
科技成為工具,而非主宰。這種結合不是取代,而是昇華。傳統工藝與科技結合,反而開啟了新的創作維度與市場可能。
四、奢侈價值的再定義:人工手作即「未來奢侈品」
當未來的產品,幾乎可以被AI機器大量快速生產,真正稀有的,將是時間與手工的痕跡。這使得純手工打造的珠寶首飾,成為新一代奢侈品的標準,因為:
1-它們無法被完全複製。
2-它們具有作者精神。
3-它們見證了「人」的存在 。
五、教育與傳承:未來世代的精神資產
作為珠寶技職教育的領導,指導的不只是技術傳授,更是一種信念的延續---相信人類手的價值、心的表達、與文化的根性。未來教育的重點,不會是「教孩子如何操作AI」,而是教他們:
1-如何與科技對話。
2-如何保有人性的美感。
3-如何在資訊爆炸中,堅持一種有深度的創作。
這正是傳統工藝教育的使命與光芒所在。
【珠寶工藝】正站在傳統與未來的交界點上。

當高端科技文明持續演進,越是機械的未來,越需要人味的創作。只要人類還有「對美的追求、對文化的記憶、對獨特性的渴望」,每一道手工痕跡,都是時間與心意的沉澱,也是一種對人性與生活的敬意。慢下來的工藝,更是一種智慧。傳統工藝不是過去的遺跡,而是「未來文化的種子」。用手製作的工藝光輝,將如鑽石般璀璨閃耀,且歷久彌新。工藝長存!文:台灣珠寶藝術學院盧春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