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石【大、中、小】的功能與作用

珠寶首飾的本質,其實是利用【貴金屬】將一顆主石與一群細小寶石共同組成的裝飾藝術品。當然,這是一種概括性的說法。所謂「小石頭」,即為主寶石,通常以主角姿態出現,常見於「獨鑲」設計中;而眾多細碎的小寶石,則被統稱為【副石】,扮演配角角色,常以「群鑲」方式呈現,具有保護主石、襯托其光采、裝飾整體造型,並強化主石價值等功能。

【副石】的尺寸、種類與形態多樣,為了便於學習、設計與溝通,通常將其細分為【配件】與【配石】兩大類:

【配件】
配件泛指經雕刻或切片處理的小型寶石,製作時多使用邊角料或相對平價的寶石材料。在許多寶石產地及加工重鎮,常可見各式各樣的【制式雕件】,這類工藝品具備高度性價比,深受市場歡迎。除此之外,另有一種【特式雕件】,則為特定首飾量身訂製的專屬雕刻,因人工成本與設計要求較高,價格也相對提升。配件屬於雕琢形式的寶石,其造型豐富、風格多元,歷來廣受珠寶設計師與品牌青睞。舉例而言,卡地亞的經典作品《水果錦囊》系列,即充分展現了雕刻配件的創意運用。台灣珠寶設計師龔遵慈女士,也是善用配件的傑出代表人物。

【配石】
配石的範疇更為廣泛,並不限定於特定寶石種類、切割形狀、重量或顏色。除了鑽石,也包含各式小顆粒有色寶石與有機類寶石(如米粒珠)等。為了進一步分類與應用上的便利,配石可再細分為【中型(Medium)】、【小型(Small)】與【碎石/厘石(Melee)】三種型態;同時,也須將「鑽石」與「有色寶石」加以區別命名。

【中型】與【小型】寶石
在定義【中型寶石】與【小型寶石】的標準上,東南亞與歐美市場存在差異。以台灣常見標準而言:【中型寶石(Medium)】一般指0.25克拉以上的寶石,雖然沒有明確的上限,偶爾也會見到2–3克拉以上的寶石被當成副石表現,用於襯托主石,此類應用亦屬常見。【小型寶石(Small)】大致落在 0.10–0.24 克拉之間。若選用花式切工,建議使用0.10克拉以上者,否則切割形狀難以辨識,裝飾效果有限,倒不如直接採用圓形切割。

【碎石/厘石(Melee)】
「Melee」一詞源自法文,原意為「混雜的小石子」,早期指各種大小不一的小顆粒寶石混合使用。然而現今「混合」的定義已不再被強調,業界多將「Melee」統稱為圓形的小顆粒寶石,即俗稱的【厘石】。

這類寶石通常指「直徑3mm以下、重量不超過0.12 克拉」的小顆粒寶石。常見車工形式包括「Full cut、Single cut、Rose cut」等,以及小圓珠與半圓形切磨等,也包含部分有機類寶石。因圓形寶石能實現最密集的排列方式,特別適合應用於密釘鑲設計,作為首飾表面質感的主要呈現手法。在專業術語的使用上,為了便於溝通與教學,細碎的鑽石應稱為【碎鑽】,細碎的有色寶石則稱為【碎石】,以區分材質屬性。

結語
【副石】(無論是配件或配石)在尺寸、形狀與切割比例上,並無絕對的標準。實務上,其選用取決於整件首飾的造型與比例,設計師多仰賴經驗與美感作判斷。若強行為其制定嚴格界線,反而不利於創作靈活性與審美多元性,實無必要。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