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洋首飾藝術史-【當代首飾】

眾所皆知,「卡地亞」、「梵克雅寶」、「寶格麗」等珠寶品牌,或具有高知名度的獨立珠寶設計師,他們所創造具裝飾美感及保值功能的珠寶首飾,通常被統稱為「現代珠寶」。然而,除了「高級珠寶」或「商業首飾」這些廣為人知的類型之外,還有那些大眾不甚瞭解的珠寶藝術形式,值得我們探索與認識。

自1960年代起,歐美掀起一股新興潮流──以實驗性的創作方式與藝術性的思維,結合各種異材質與手工技藝,賦予首飾全新的面貌,使其不再僅僅是裝飾品,而成為展現個人思想甚至社會反思的媒介。自此,「當代首飾」的創作目的不再侷限於「美觀」與「裝飾」,它亦擺脫了傳統象徵如財富、永恆與特權的觀念。普遍被視為珍貴材質的金銀與鑽石,逐漸從當代首飾藝術家的創作視野中淡出,取而代之的是更能表達自我、展現創意與突破的象徵元素,使珠寶首飾蛻變為一種個性與思想的展現載體。

【當代首飾】的材料使用範疇大幅擴張,不再侷限於傳統貴重材質,而是廣泛取材於日常生活,如紙張、玻璃、木材、顏料、布料等。換言之,【當代首飾】已涵蓋對材料的深入研究,藝術家不僅需具備高度的創造力,亦須掌握多元的工藝技術。某種程度上,材料的選擇與作品主題之間產生緊密聯繫,透過特定媒材的運用,更能有效傳遞作品的情感與意涵,突顯個人風格。

更進一步地,媒材的探索甚至走向極端,發展出「無媒材」的概念創作──例如利用燈光投射在模特身上的影子、陽光於肌膚上留下的痕跡,或是直接以人體作為裝置創作的一部分。與其將此類「概念首飾」歸為傳統珠寶範疇,不如視其為一種更貼近藝術本質的表現,稱之為「藝術品」更為適切。

儘管目前珠寶首飾的工藝層面仍大於其藝術性,尚難被主流藝術界完全接納為純藝術品,但有一點值得肯定:當代藝術家與珠寶設計師順應時代潮流,已經成功開拓出一塊嶄新的市場利基,吸引了具開放視野的受眾。傑出的代表人物包括:路易絲·布爾喬亞(Louise Bourgeois)、達米恩·赫斯特(Damien Hirst)、傑夫·昆斯(Jeff Koons)等。當代首飾藝術仍持續發展中,期望未來能成為某種主流藝術形式,並且讓珠寶創作者獲得應有的藝術地位與肯定。

文:台灣珠寶藝術學院盧春雄
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