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傳統金屬工藝

文明的構成條件,包括三項核心要素:【一、人口群聚的社會結構。二、冶煉金屬的能力。三、文字的發明與使用。】其中,「冶煉金屬」對現代人而言,或許不易理解,然而它在史學中之所以被視為文明的關鍵,並非毫無根據。

在當代,金屬技術早已深植於日常生活,自然不覺其奇。但若回溯至遠古,人類從辨識礦石中金屬的異質性,到學會以火提煉金屬,可能歷經數千年甚至數萬年的嘗試與失敗。這段過程之艱鉅,使歷史學者以「青銅器時代」、「鐵器時代」作為劃分時代的重要依據。可見,金屬技術不僅標誌著人類技藝的飛躍,更是現代科技文明不可或缺的基礎。

傳統工藝中所使用的素材多樣,包括金、石、土、木、牙、角等。其中,金屬所蘊含的工藝智慧最為深奧。金屬加工技術依其物理特性,大致可分為四大類:
1. 澆鑄造形法:將金屬加熱至熔融液態後,澆注入模具中冷卻成形,又稱「鑄造法」。常以土、木、蠟、石等材質雕製原型,再以黏土包覆形成外模,適合製作變化多端、細緻複雜的造型,亦便於量產複製。
2. 鍛造塑形法:利用金屬的延展性,在冷或熱狀態下進行錘打、擠壓成形,是一種歷史悠久且普遍的工法。
3. 固體削屑法:直接將金屬塊、條、片等實體削切、雕琢、彎曲或鑽孔成形。古代多用於細部加工,如現代車床、銑床便屬此類。
4. 組焊成形法:結合多種金屬部件,可分為「熱工法」與「冷工法」兩種。焊接利用高溫加熱將金屬熔合;冷接則利用金屬延展性,透過卡榫、擠壓方式連接,不須用火。

中國早期金屬鑄造以「合範法」為主,直到隋代才開始普遍使用「失蠟法」。兩者最大差異在於模具內是否使用「蠟」:合範法仰賴削減土模控制金屬厚度;失蠟法則以蠟模取代,焚燒後留下空腔,以供液態金屬填充冷卻凝為固體。
合範鑄造流程如下:
1. 以陶土塑造模型並陰乾;
2. 塗抹油脂隔離層;
3. 包覆黏土形成外模並分割便於拆解;
4. 拆模後陰乾、削減或移除土模形成空腔;
5. 組裝模具,烘乾並高溫燒製;
6. 注入熔融金屬填充空隙;
7. 冷卻後拆模,修整完成。

由於早期尚無技術製作中空模型,故常見實心器物。
失蠟鑄造流程則如下:
1. 重複前述步驟製作模具;
2. 在外模中注入液態蠟形成蠟模;
3. 蠟凝固後填充黏土,再高溫加熱至700℃以上使蠟焚化;
4. 注入熔融金屬填補空腔;
5. 拆解模具,取出金屬器修飾完成。
失蠟法的優勢在於:可量產複製、修飾蠟模、避免模線痕跡,極大提升造形完整性與美感。自隋代以降,中原地區多採此法製作金銅佛像,滿足工匠對繁複細節與裝飾的創作需求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與失蠟法相似的「脫蠟法」則採用水蒸氣高溫將蠟脫模後回收再利用,有別於失蠟法的一次性焚燒殆盡。另外,也有以木雕取代蠟模的變化形式,雖同樣使用黏土包覆並高溫焚化,但通常為實心器物,較不利量產。

除了主體造形技術外,傳統金屬器的表面質感處理工法,亦極具藝術價值,常見技法包括:鎏金、錘鍱、鏨花、編纍、掐絲、琺瑯、鑲嵌、炸珠、貼金、包金、錯金銀、夾紵、戧金等。

這些古老技法充分展現了工匠對金屬性質的深刻理解與靈巧運用,透過熔鑄、鍛造與裝飾加工,使金屬成為一種既能獨立展現、又能融合多種工藝的關鍵媒材。

(左)戧金技巧在漆器上描繪的松葉紋 (右)點翠髮簪

接下來,將逐一介紹上述傳統金屬工藝技法,細觀古人如何以雙手傳承千年的智慧與美學。

文:台灣珠寶藝術學院盧春雄20250506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